查看原文
其他

深晚独家|抵达武汉第四天,我许下一个生日愿望

深晚九点档 深圳晚报 2020-08-25
 

1月24日晚,128名驰援湖北的广东医疗队队员响应国家号召,紧急整理行装出征湖北武汉,支援湖北省疫情救治工作。


这其中,包括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疗队的15名成员,他们一到疫区立即开展工作,投入紧张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。这些逆行的英雄从前方发回了他们的日记,纪录他们在武汉疫区的工作和生活。


今天深晚九点档连续推出两篇《驰援武汉日记》,与读者一起见证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的日常。




   来武汉的第四天,我许下了这个生日愿望




   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 

张琼玲


1月28日  阴天


早上6点多下班,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房间,一觉睡到下午三点。醒来拿起手机,几十条来自亲朋好友的祝福突然涌过来,我这才想起来,原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。


这个生日于我,有太多不一样的意义了。


今天是正月初四,也是我来武汉疫区的第四天,和往常一样,忙碌是惟一的节奏。


我今天上早班,从0点到凌晨4点。同一班的,还有医院一起过来的“战友”谭荣欢、李萍。穿上“战服”,我们互相加油鼓劲儿。


在给其中一个病人换药时,戴着面罩的他,艰难地举起右手,对我竖起了一个大拇指,家属也一个劲地向我们表示感谢。那一刻虽然很累,但心却是暖暖的。


凌晨,突然有一位患者呼吸困难,血氧饱和度越来越低,情况越来越危险。“战友们”立即组织抢救,直到上了高流量吸氧,情况才慢慢有所好转。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他能闯过这一关……


忙到凌晨5点多,终于可以下班回酒店了。头两天,因保障条件不足,下了夜班的我们需要步行20分钟才能到酒店,这几天,得益于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,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,凌晨下夜班,有专车可以接我们回去了,每念及此,感激之情无以言表。


下午醒来,看着满屏的生日祝福和对我来武汉援助的关心与问候,想起前几天出发时的情景,短短几天,恍如隔世。


广东驰援湖北医疗队员在微信群里给张琼玲庆生


大年二十九,我从广州回到家乡汕头,想着今年终于难得可以休一个完整的假期,觉得好幸福。然而,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,大年三十接到要组建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,便急急忙忙坐高铁赶回广州,来不及到医院开会,直接从高铁站到白云机场,与“战友们”汇合,直接飞往武汉。


由于太过匆忙,我来不及和亲朋好友告别,一路上,他们从四面八方发来消息,我都不敢一一回复,太伤感了。


医院领导来为我们送行,在进入安检口时,我回头挥手,发现护理部王主任泪光闪闪,我赶紧回头,不敢多看一眼,在飞机上,我相信很多人默默的泪目两行。


大家都知道,我们来武汉将进行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

张琼玲(左图右一)一线防疫和日常生活(右图)模样


晚上,我默默许下了今年的生日愿望——早日打败病魔,所有患者恢复健康,所有医护工作者平平安安,我们广东医疗队全员顺利凯旋。我相信,善良的人们,总会被世界温柔以待。


彩虹总在风雨后。武汉人民,我们一起加油,即使形势严峻,我们也要永怀着希望之光,也要坚定必胜的信心!


加油!


DIY改造装备,护士徒手扛十几公斤氧气罐




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医生  王凯


1月29日 


今天我第二次进入病区了,等出来的时候,第一次看到了凌晨3点30分的武汉。回到酒店,整个人累得完全不想动,但为了防止交叉感染,还是必须严格自我消毒。


从昨天一直忙到现在,脑子有点兴奋。现在是凌晨5点,回想这几日在前线的经历,我感悟颇多。既然睡不着,不如记下这一段时间的故事。


就地取材DIY改造装备


说起今天最直接的感受,大概是鼻梁终于没那么痛了。值班需要长时间戴防护口罩,但由于前线物资紧缺,并没有防压疮需要的水胶体。前几日,医疗队里很多人下了班,鼻梁都被压出了或大或小的伤口,轻轻碰一下,钻心地疼。


昨天傍晚去上班前,我担心值完班后压疮会加重。于是去找队友——重症医学科护士李萍求助。

李萍帮王凯解决口罩压鼻子问题


萍姐真是特别聪明啊,她想了一会儿,立刻就地取材,帮我DIY了一个“水胶体”。


这个“材”,其实是卫生巾,有点儿不太好意思,但效果真心杠杠的。护理后再戴N95防护口罩,舒服多了,值六七个小时班下来,伤口一点都没加重。


李萍自制的“水胶体”颇受好评


克服设备故障维持病患血氧


在病区里,我们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,再加上层层密闭的口罩和护目镜。身体被裹得密不通风,镜片很快雾茫茫一片。我们只能在模糊中慢慢摸索,逐渐适应,提高工作效率。


晚上10点,急诊收入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。鼻导管吸氧状态下,患者血氧饱和度还不到60。大家心里一紧,下病危通知书、进行面罩吸氧、连接心电监护、高流量吸氧,护士有条不紊地执行医嘱。


“医生,中心供氧设备压力不够,血氧上不来啊。”护士喊道。


根据医院现有条件,氧供应设备出现故障,氧压不够,病人血氧难以维持,怎么办?那只有自己想办法改善吸氧条件了。


我发现将高流量的接口连接氧气罐,可以达到高流量所需氧压要求,通过高浓度氧疗,改善病人缺氧状态。于是我们赶紧将高流量机器连接至氧气罐、调好参数、给病人戴好高流量鼻导管……很快,病人血氧就稳定到80%-90%之间,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。大家长舒一口气。


王凯维持住患者的血氧


患者女儿看到父亲症状缓解,激动地拉着我,不住了道谢:“非常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援助我们,让我们看到了希望,太谢谢你们。”


“我们是广东医疗队的,我们就是来帮助你们的。你们也一定要加油,我们陪你们一起共渡难关”,我安慰她说道。



护士长徒手搬几十公斤氧气罐


晚上12点,接班的护士们来了。碰巧都是我们珠江医院的护士队伍——护士长李君、还有爽欢、丽丽。


尽管隔着厚厚的隔离服,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,但熟悉的声音,依然倍感亲切。这一刻,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珠江医院,身边都是熟悉的“战友”。技术精湛服务至上,全心全意为病人,我们来此就是在践行这样的诺言。


三名护士接班后开始忙碌的工作。清点夜班治疗液体,执行医嘱,有条不紊。爽欢在空闲时,还主动打扫病区。由于各项保障条件的缺乏,平时清洁、打扫等后勤工作,也都需要我们自己动手解决。


李君护士长接班后,仔细查看新收的急诊病人,她发现高流量下氧气罐氧压慢慢下降,很快氧气罐里的氧气就要用光了。


此时我们正在医治其他病人走不开,李君联系好供氧人员后,自己下楼将氧气罐搬到病人床边。要知道,那可是几十公斤重的氧气罐。没有推车,她就这样徒手,靠自己的力量从1楼旋转着将氧气罐一步步运到了3楼。


这样的护士长,让我们由衷钦佩。


王凯和队友在前线互相加油鼓劲


半夜2点,我们医疗组结束了6小时的诊治工作,脱下防护服,回头望着病区,我的那些战友们都还在继续奋战。


回酒店的路上,望着空无一人的城市,我相信武汉一定可以很快站起来。此刻,突然想起了士兵突击里的一句经典台词——不抛弃,不放弃。


我们医疗队员彼此之间是战友,我们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何尝不是战友。危难之中相互扶持,我们要一起战斗到最后。


深晚君特选(戳下方标题)



24小时全纪录,疫情影响下的深圳人

定了!广东省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,开学要……

深圳病愈患者首度发声:“医生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心”

整理 | 深圳晚报记者 刘琨亚 通讯员 伍晓丹

编辑 | 罗典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